找到相关内容70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——提交“普贤与中国文化”学术讨论会论文

    利益化机众生而真实显现形体之佛不是法身,而是色身之两种。虽以解深密之智慧修法身、以广大之方便修色身,但脱离方便之智慧或隔阂智慧之方便,均不能成就法身或色身二身。故方便与智慧不可分离或缺一不可之观点,乃是...

    尕藏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4885643.html
  • 心锽

    缺一不可,不能分零整和重要不重要,因为磨擦时是全体运动的。人身的组织,亦复如是。赖者血气的流通,全体帮助这智能出发。不能单说是脑海,也不能单说是心脏,因为离了肝肠肾胃,就不生心。不过有思想时,气是提上的,...

    仁知居士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3086996.html
  • 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——以禅、丹道与密为主

    机。”此修性功之要也,但必而性命双修,然后乃始可以底于成。   结 论   总之,无论养生、修道,身、心、灵三者缺一不可,要在兼顾而转化之。丹道以身体为鼎炉,(太极拳亦建立在丹道的原理上)认为是...

    熊琬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2888955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

    ,只能得福报。如每天只念十百声,发愿生西,仍能生西方。中峰禅师云:“有行无愿,决不往生;有愿无行,愿是虚设。信、愿、行,如鼎三足,缺一不可。”   《善导观经疏》云:“如经中说,但有其行,行即孤,亦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089255.html
  • 发大誓愿第六 (2)

    发愿求生。   像唐代的张善和往生,是中国历史上人所众知的,他是临终十念往生的。这样往生的人,万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个。三个条件都具足,缺一不可,所以这绝对不是侥幸的事。临终十念,到底他的品位怎样,是不是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355790126.html
  • 念佛与十大愿王

    ,亦名四事供养。即是饮食,衣服,卧具,医药。这是供佛及僧的基本供养。其他的供品,缺少了尚可以。这四种供品,则缺一不可!因为这是“资身之具”。虽然出家修行,一切尽舍。而资养身命,却仍需要这四种物品。我们...

    道源法师讲述

    |念佛|大愿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08390090330.html
  • 五戒是良医--妙莲老法师讲述

    好吗?靠自力不容易,我们要多念佛求佛陀加被。如何把佛念得好呢?这要持戒来辅助。所以,要持戒,佛才能念得好;要念佛,戒才能持得清净。持戒念佛如鸟之两翅、车之两轮,缺一不可。这点受戒的人要明白,念佛的人也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3191022.html
  • 论“超越”与中国“三教”的超越方式

    暂时性存在的信念,一是对外在的某种终极存在的信念,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。   人为什么总要寻求超越?这不论对哲学还是对宗教来说都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。我们上文说过,这个问题的答案,只能从人的存在状况当中寻求...

    黄玉顺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091624.html
  • 现代中国佛教慈善观念的“返本开新”

    大乘精舍1998年。) 长期的佛教革新与海外弘法经验,使慈航最深切地感受到,振兴中国佛教最急迫的,是文化、教育、慈善三方面的工作,缺一不可。他在1948年春季离开南洋赴台开办台湾佛学院前发表了著名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佛教慈善|返本开新|现代中国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55293214.html
  • 熊十力对朱、王《大学》“格物致知”诠释的整合

    客观外物及客观外在事物之理的存在。在一个完整的认知活动过程中,这两个前提是缺一不可的。朱熹对“格物致知”的诠释,在一定程度上,肯定了这两个方面。正因如此,熊先生才认为,朱熹对“格物致知”的诠释有利于知识...

    赵卫东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3165693581.html